Thursday, March 09, 2006

请不要以貌取人??也谈“潘知常事件”

作者:花开花落

由潘知常本人挑起的“潘知常事件”,真是应了“X有X报,Y有Y报”的老话。
此事的最滑稽之处是,别的抄袭事件都是由他人揭发出来,当事者或抱歉,或沉
默,或辩解,但潘教授却别开生面:他本有多项前科,却忘了这一点,生怕别人
不关注他,直接撞了上去,就像一个在逃的重案犯,又有了轻微的犯罪嫌疑,不
是躲起来,而是公然找当事人和警察理论,结果被逮个正着,新帐老帐一起算。

对于这样一幕滑稽剧,我本来只是一个碰巧的看客。习惯了隔三插五到“新
语丝”转转,看看国内网站看不到的讯息,了解一下学界丑闻,虽然潘教授的事
儿有点特别,但也只是看,不想说。不过前几天看陶世龙的《初识潘知常》时,
心中不免咯噔了一下。陶文引用了南大系友的《叶子铭、董健与潘知常??是非
还是纠纷?》,该文介绍南大副校长董健(也是“亲手把潘引进南京大学”的责
任人)认为潘知常之所以学风不正,“主要是本科没有受过像样的教育(潘毕业
于郑州大学),又缺了硕士、博士阶段的训练”。

紧接着又看到桂永清的《潘知常的学历引发的疑问》,指出在南大新闻学院
网站上的潘知常简介“根本看不出他的教育背景”。然后质问:“难道是因为他
曾是河南省的"精英" 就可以让他当上南大的博导,南大是我的母校, 我也曾为她
那严谨的学术环境而高兴, 现在怎么了? 难道南大招东郭先生了? 如果是这样,
南大也就不是我以前的母校了.”

我心中不免生出两种恶心。一种自然是来自潘教授学术剽窃行为,另一种则
来自是个别南大“校友”的偏狭和傲慢。

首先,认为潘的学风不正,不是出自他的品德,而是(1)来自于他的出身
(本科出身于“郑州大学”,潜台词是假如出身于北大、南大,就一定会品行端
正,学风严谨),(2)因为“缺了硕士、博士阶段的训练”(潜台词是有了硕
士、博士阶段,品行就能端正,学风就能严谨)。

其次,这个联系比较复杂??“难道是因为他曾是河南省的"精英"就可以让
他当上南大的博导?”,这既可以让人往这方面想:假如是北京、上海或江苏的
“精英”,就可以直接做“南大的博导”了;也可以让人往这个方面想:潘教授
有益隐瞒自己“低微”的出身,假如他出身“高贵”(比如南大),自然也可以
直接做博导,反正横竖不是品行问题,而是“出身”问题,或者品行本身就连着
出身问题。我再以“小人之心”猜测一点,其实桂先生原本就知道潘的来历,不
知道也会想陶先生从网上搜一搜,他只是借由头说事儿,把潘隐瞒“低微”出身
的老底揭出来??我一点不觉得桂先生这么做有什么不好。以上只是我的解读和
猜测,如果错了,桂先生自然可以指正,哪怕说我系“小人之心”也无所谓。

我之所以会产生特别的恶心,是因为按照个别先生的逻辑,我也“没受过像
样的本科教育”,并先天涉嫌有学术品行问题??我不仅本科、硕士都是地方院
校毕业,而且正好都毕业于郑州大学。也就是说,我正是潘知常教授的“校友”
(我不能因为恶心他、而别人又小瞧他的母校,就不承认这一点)。

当然,我考入郑州大学时,潘教授早已离开了那儿,被南京大学当作人才
“挖走”了。但忘了是大二还是大三时,曾听过潘教授的一次讲座(不知道算不
算“衣锦还乡”式的),印象真的不坏,至少感觉上很有才华。但在郑大读书的
七年间,也断不了听老师们偶尔谈起他。我的整体印象是,老师们谈起他很少有
正面评价的,潘的“文抄公”名声我就是那时知道的。而潘的书和文章我也翻过
一点,说实话,眨一看还很唬人,但看下去就不知所云了,实在是没劲!对他讲
座时的好印象也就慢慢洗掉了。

我谈这些是想说明,“不入法眼”的地方院校可能不如南大“有像样的本科
教育”,但学风也没坏到让累犯盗窃的“文抄公”当博导的地步,更没有人去认
同潘的“成功”。品行和“出身”的关系,可以免谈了吧?

但我还不想就此打住,还想把我的校友谈下去。我读硕士时,又有一个只读
过本科的校友来做讲座,他就是海南大学的耿占春教授,正好是潘教授的大学同
届同学(即1978年入校的78级)。对于潘教授,我是先见人而后听到他的事迹的;
对耿教授,则是先听到他的美谈而后才目睹。耿教授一把大胡子,在眨一看上去
有些粗犷的外表中,却透出一种让人感到宁静和智慧的特殊气质。他不是先做一
番报告,而是先让同学们提问题,接着他便顺着同学的问题一层一层地讲开去,
把一个小问题讲成了一个、甚至几个大问题,给人一种处处洞开的感觉,而且可
以时时激荡起你的内心感受。对我而言,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经历,包括我后来
读博时听过的不少优秀讲座,都没有再产生过这种感觉。那天,我和几个同学真
像过节日一般。此后,我开始有意寻找和阅读他的著作和文章。真是文如其人,
每读之下总是不忍释手,学者?哲人?艺术家?真的不好概括。也许喜欢一个人
总会夸大这个人,但我觉得对耿教授而言,不是夸大的问题。一位曾博士毕业于
著名“名校”的不同专业的师兄说,把耿教授放在他那个著名“名校”,也绝对
是一流教授,他的意思是说,耿教授被埋没了。而印象中,类似的惋惜,我郑州
的几位老师也流露过。

我当然没资格对耿教授做出恰当评价,因为真正客观的评价应该在一个更大
的范围内,用更专业的眼光去进行。我要说的只是,像“没有像样的本科教育”
的郑州大学,既毕业过像潘教授这样为人所不齿的学生,也毕业过像耿教授这样
如圣徒般探索知识和精神问题的令人尊敬的学生。一个学生的成长,自然与他所
学习过的学校不无关系,但由此认为“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生下来会打洞”,
恐怕算不得“严谨的学风”吧?

在本文断断续续的写作中,我又上网查了资料,也又有了关于潘耿对比的新
发现,不妨拿来分析一下:

一、两人的著作:

查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共查到耿占春18种(重版的不算),其中独著
10种,合著1种,编选7种;潘知常13种,其中独著10种,合著3种。(见附件1)
潘教授最早出版时间是1989年(《美的冲突》,学林出版社,上海),耿教授最
早出版时间是1993年(同时出版两本:《隐喻》,东方出版社,北京;《痛苦?
?挣脱?忍受?》,海天出版社,深圳)。

分 析:就量而言,两人似乎旗鼓相当??提到量,是想引出后面的对学术
制度的分析;就质而言,我无须多说,还是让明眼人去评高下吧。
同步带 三坐标 wordpress主机 普陀山旅游 新疆旅游 三清山旅游 张家界旅游 黄山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