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18, 2008

对感冒的认识是一面镜子

  Linchuang

  看了许多网友关于感冒及其诊治的经历和看法,觉得医患双方感冒的认识是
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国内医疗问题的方方面面:医生在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和职业
规范的不足,外行对医学问题的一知半解造成的误会,制度、环境的负面作用,
以及一些人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方式,等等。

  我觉得如果能尽量正确、客观地澄清一些对感冒的错误认识,不仅对于感冒
的诊治本身具有意义,还有助于医患双方举一反三,更好地审视医患关系。

  什么是感冒?

  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通常所说的感冒主要指普通感冒。感染病
学的权威参考书Mandell, Douglas, and Bennett’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5th Ed. Philadephia: Churchill Livingstone,
2005)对于普通感冒的论述如下:Common cold is the traditional term used
by both physicians and laypersons for the syndrome of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llness. The existence of a signal entity, as
implied by the term, is incorrect. Instead, the “common cold” is a
group of diseases caused, for most part, by members of five families
of viruses.(大意如下:普通感冒是医生与外行用来描述急性上呼吸道症候群
的传统术语。这个术语对普通感冒是一种单一疾病的暗示是错误的。实际上,普
通感冒是主要由5组病毒引起的一组疾病)。上呼吸道主要指鼻腔、咽、喉、鼻
窦、会厌和中耳等部位。鼻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合胞病毒、腺病
毒、人偏肺病毒、肠道病毒等诸多病毒可引起普通感冒。另外流感病毒感染、链
球菌咽炎的临床表现有时也会与普通感冒相似。

  普通感冒罹患率高,是常见的就诊原因和工作、学习缺勤原因。在美国,成
人平均每年发病2~4次,儿童每年6~8次,造成经济损失400亿美元。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后,表现为发热、鼻塞、流涕、头痛、咽痛等不适。此外
上皮细胞受损有利于细菌黏附,组织渗出、水肿,因此还可导致中耳、鼻窦、肺
部等部位的继发细菌感染。

  普通感冒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与体征确定。由于普通感冒具有自限性,
且目前无针对上述多数病毒的抗病毒药物,对普通感冒的治疗主要是解热镇痛药
和抗组胺药物(通常的“感冒药”主要成分就是这2类药的复方)缓解发热、头
痛和流涕等症状,并辅以休息、适当饮水和物理降温等措施。

  普通感冒要不要用抗菌药?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不需要!

  但为什么国内医生在饱受诟病情况下还是要执着地给“感冒病人”用抗菌药?
除了循证思维欠缺、医患关系紧张造成的追求最大安全系数、少数人要拿回扣等
因素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我想,患者和医生对“感冒”理解的差异恐怕也不
容忽视。

  患者常常根据自己的临床表现诊断自己患了感冒,而且患者的判断也有很大
几率是正确的。问题在于,对于医生来说,要完全正确地诊断普通感冒有以下困
难:⑴感冒作为一组症候群,表现多样,并有许多其它疾病发病初表现为类似
“感冒”症状,需要鉴别诊断,如果混淆可能酿成大祸。这种情况发生比例不高,
但绝对例数不少,医生任何时候不可大意;⑵其次普通感冒确实会继发一些细菌
感染,如中耳炎、鼻窦炎和肺炎等,需要予以抗菌治疗;⑶由于普通感冒是一种
常见、多发病,且大多数预后良好,从效率原则出发要求医生不可动用过多的时
间和检查来确保诊断正确。尤其是病毒的培养和血清学检查只有很少医院能够开
展,且成本高企,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判断困难,临床上不推荐对临床怀疑感冒
的病人进行病原学检测。

  在这些背景下,当患者以“我感冒了”为主诉就诊时,医生不会轻易接受病
人的思路,而是在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有时尚需辅以血常规、胸片等检查
后做出诊断判断感染范围和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医生主要根据疾病的一般规律、
发生概率以及临床经验作出决策,这种决策缺乏明确标准,一般是在排除其他疾
病情况下做出。但要排除其他疾病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检查,令医生面临取舍困境:
动用检查和治疗资源过多,有过度医疗的问题;动用检查和治疗资源过少,则很
可能漏掉特殊情况和小概率事件,危及病人安全。这样的决策要恰到好处非常困
难,如果作事后诸葛亮似的评判,没有哪个医生的诊疗无可挑剔。但毫无疑问的
是,越是医患信任差,医生越愿意倾向选择过度医疗,因为过度医疗给患者和医
生带来的风险一般远小于漏诊、漏治。

  另外,一般临床医生不太给出“感冒”的书面诊断,而是代之以“上呼吸道
感染”。有些病人自认的“感冒”其实已经超出“感冒(上呼吸道病毒感染)”
的范畴,是 “化脓性扁桃体炎”、“化脓性中耳炎”等细菌感染,“支气管
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所以许多诸如“我一次感冒花了许多钱”的批
评,有时是把其他疾病误作了感冒。

  国内医生在治疗感冒时的常见错误

  有几位网友已经对此有了不少叙述,国内医生易患的错误不外是动辄输液,
应用中药、抗菌药、糖皮质激素和抗病毒药。我对这几项作些评论。

  应用中药和输液,肯定是错误或缺乏依据的,但这个责任不光在医生,有些
患者的热衷使得医生无法阻挡。我经常因为阻拦感冒病人输液和用中药令病人很
不满意,有些人甚至勃然大怒,在现在的医疗环境、管理制度下,为求太平不得
不作部分妥协。只希望越来越多的医生向病人传播正确医学知识,并以自己的医
德、医术令病人信服,最终形成医生的专业决定获充分尊重的氛围,让医生可以
理直气壮拒绝此类不当要求。

  普通感冒确实不需要用抗菌药,但希望外行不要把一些已非感冒的呼吸道感
染也当成感冒,认为都不要用抗菌药,并因此误解医生。需要提醒一些医生的是,
尽管普通感冒确实可能继发细菌感染,但不主张用抗菌药去预防细菌感染,原因
如下:⑴继发细菌感染的比例并不高;⑵绝大多数继发感染可被有效治疗,预后
良好;⑶上呼吸道寄殖有非常多种类的细菌,无法一一杀灭,在病毒感染为细菌
入侵提供条件情况下,总有某种细菌可能趁虚而入,预防用抗菌药也许只会筛选
出更耐药的细菌;⑷没有临床试验证明预防用药获益;⑸在感冒这样一种常见病
采用预防用药,常用的高效、低毒抗菌药物必然过度使用,使细菌耐药性迅速上
升,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

  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毫无依据,我认为这样做的医生应该取消
其行医资格。

  在这里需要重点讨论的是抗病毒治疗。在国内,许多医生在呼吸道感染应用
利巴韦林,这恐怕很大程度因为该药另有一个令人望文生义的名称:病毒唑。但
很遗憾,尽管在体外利巴韦林对DNA、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但在临床用于各类
呼吸道病毒感染(包括SARS病毒------即一种冠状病毒)均未证实其疗效。利巴
韦林有循证医学依据的适应症仅有:⑴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呼吸合胞病毒引起的
细支气管炎和肺炎;⑵静滴或口服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或沙拉热(汉坦病毒等引起
的肾脏综合症或肺炎);⑶口服利巴韦林联合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而且利巴韦
林的不良反应尤其骨髓抑制与溶血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可以说目前国内利巴韦林
有95%属于错误应用,在罹患呼吸道感染时患者应该比拒绝中药还要坚决地拒绝
利巴韦林(病毒唑)。

  关于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原则已经被广泛承认了,是不是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否也。

  首先,循证医学原则确实代表正确的方向,是我们应该时刻不忘的原则。但
问题在于在这条路上医学界走的还不远,许许多多医疗问题还没有答案,还有的
尽管确立了原则,但具体操作时仍存在困难。就比如我们谈到的感冒不需要用抗
菌药,问题是你怎么保证肯定是感冒、而且没有继发细菌感染?

  其次,有些原则尽管我们认同了,但要改变错误思维方式的惯性、把原则化
为行动很难,常需要外界的不断提醒和自身的不断反省。这不光是医生面对循证
思维如此,任何纠错的过程均如此。譬如我经常在一些BBS上看见有人宣扬民主、
爱心,但转眼就看到他对意见不同者无比专横、恶毒。

  再次,医学问题涉及面非常大,没有医生有精力和能力对所有的诊疗方法作
循证检验----尤其在本人的专业领域之外。这需要各专科医生首先在自己的专业
领域内做好,并向其他专业推广。更要紧的是那些编写教材、权威工具书和出考
题的“权威”们不要固步自封,老拿自己所谓的经验来对抗循证医学。经常看到
科里的小朋友无比苦恼地为参加各类统考不得不去记某些“权威书”上完全错误
的东西,实在是可怜又可悲,希望这样的悲剧越来越少。

  专业内外的互动

  医患之间良好的交流是医患和谐的重要基础,外界的批评也对提高我们医疗
技术和服务水平有极大帮助。在新语丝,许多同行和外行对国内医生诊疗行为的
批评确实对我们医务人员起到了警醒作用,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许多习以为常甚
至奉为圭臬的作法。

  不过,无论国内医生水平多低,诊治疾病的能力仍是外行不可及。如果有人
自以为聪明,漠视专业分工的界限,以为自己可以比医生做得更好,恐怕只会害
人、害己。

Monday, March 31, 2008

柯勒的黑猩猩

·方舟子· 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冈·柯勒(1887~1967)在1935年因公开批评纳粹政权而被迫移民美国之前,在学术上已功成名就,已担任柏林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多年。他的主要学术成就是参与创建名列心理学六大门派的格式塔心理学派(“格式塔”是德语“整体”的音译,又译做完形心理学派),但是他最广为人知的研究成果是对黑猩猩的思维能力的有趣实验。 1913年,柯勒前往非洲的西班牙属地加那利群岛的特内里费岛,担任普鲁士科学院设在那里的类人猿研究站主任。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柯勒被困在了岛上,和9只黑猩猩相伴,待了大约7年。岛上有一个巨大的室外实验场地,还有一些“玩具”——箱子、木杆、竹竿等。柯勒就用它们对黑猩猩做了一系列实验,并用电影记录下来。 其中最著名的是“接竿实验”。柯勒将黑猩猩关在笼里,笼里有一粗一细两根竹竿,笼外远处放着香蕉,但是竹竿不够长。在尝试了许多次之后,黑猩猩把细竹竿的一端塞进了粗竹竿的孔中,将二者连接在一起,然后用它把香蕉拨了过来。 另一个著名的实验场景是这样的:在天花板上悬挂着一串香蕉,黑猩猩跳来跳去想去抓它,但是够不着。在蹦跳了一段时间后,黑猩猩生气地走开了,突然停下来,看看香蕉,又看看放在场地上的玩具,反复看了几次后,最终开始用玩具来获取香蕉。不同的黑猩猩采用不尽相同的方式。一只黑猩猩把一根木杆放在香蕉下,试图沿着木杆爬上去。有几只黑猩猩把几个箱子搬到香蕉下,成功地垒放起来,但是难以保持箱子重心平衡。有一只黑猩猩只搬来一个箱子放在香蕉下,爬上去之后,用一根木竿把香蕉打了下来。 这一切似乎表明黑猩猩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能够根据目标和工具制定行动方案,柯勒将这称为“顿悟学习”,而不是经过反复的试错经验之后才掌握的。但是人们在电影里看到的并非实验的全部。实际上,电影中的黑猩猩此前已多次面对了同样的问题,已经过了长时间的练习才慢慢地获得成功。 柯勒逐渐对整日和黑猩猩打交道感到厌烦,对进一步研究失去了兴趣。他对黑猩猩做的实验,大部分是在他抵达特内里费岛后的六个月内完成的。上个世纪40年代,其他人在重复柯勒的实验时,不由怀疑黑猩猩是否真具有柯勒所说的“顿悟学习”的能力。如果把木杆给黑猩猩,它们就会用它来戳、打几乎任何东西。即使周围没有东西,它们也会乱舞木杆,或试图把两根木杆连接在一起。见到箱子,它们喜欢跳上去,向上举起双臂蹦跳,或在箱子上飞舞木杆。如果有几个箱子,它们也喜欢把箱子垒放起来。在它们这么做的时候,天花板上并没有挂着食物。如此看来,黑猩猩的接竿、垒箱、舞杆,其实只是一种本能反应,而不是在见到食物后推理、计划的结果。 上个世纪60年代,珍·古德尔开始在坦桑尼亚的冈比保护区观察黑猩猩不久,就见到一头取名灰胡子大卫的黑猩猩摘取一片草叶,仔细加工得又滑又直,将之伸进它已用指甲挖了一个小洞的白蚁巢中钓白蚁吃。这个发现哄动一时,此后经常被做为黑猩猩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工具的例子加以引用。即使这个著名的例子也不是没有疑义的。许多人都观察到,黑猩猩对枝条、条形草叶有天生的兴趣,经常无缘无故地折、摘它们进行加工打发时间。黑猩猩对用条状物戳小洞也有天生的兴趣:那些在实验室养大的黑猩猩,虽然从未见过白蚁巢,但是也天生就喜欢拿着铅笔之类的条状物去刺探电源插孔之类的小洞。所以黑猩猩加工草叶钓白蚁也有可能是纯粹的本能反应和试错经验,未必涉及有意识的心理活动。 当然,我们现在已有足够多的证据能够证明黑猩猩的确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动物的某种看似巧妙的行为究竟是出于本能还是出于智能,并不是那么容易区分的。即使是我们人类,智能与本能也经常混杂在一起,并不是非此即彼。我们可以一边做出本能反应(例如呼吸、咳嗽)一边进行无关的思考,可以因为某种本能反应而引发思考(例如因为咳嗽而怀疑自己是否生病),可以因为心理活动而做出本能反应(例如因为害羞而脸红),也可以有意识地模仿本能反应(例如假装咳嗽)。

Monday, November 19, 2007

[原创]打不倒的“纸老虎”?

文章提交者:上山打鱼 加帖在 原创评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打不倒的“纸老虎”?
杨宽兴
“纸老虎”在现代汉语中有特定含义,在毛泽东作出“一切反动派是纸老虎”的论断后,“纸老虎”一词家喻户晓,不过,除却嬉戏中的懵懂幼童,似乎不会有谁把纸老虎当真,更不会拿纸老虎吓人。
其实不然。人类历史上最凶猛的纸老虎日前已在陕西镇坪县诞生,国家财政的大量资金差点就被它吞噬掉,作为最具知名度的纸老虎,其照片还即将登上《科学》这样的西方权威专业媒体。
短短二十天的时间过后,一出荒诞剧终于演化成一个国际玩笑,当谎言的包装被层层剥去,愤怒和嘲讽纷纷砸向纸老虎照片的版权所有人——陕西镇坪农民周正龙,但是,揭穿这一谎言的网民心底透亮,仅凭这个近乎文盲的周正龙,不可能放出如此巨大的纸老虎,那么,始作俑者究竟是谁?
围绕纸老虎的闹剧,互联网和传统媒体已生产出海量的信息,要从中梳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需要有抽丝剥茧的耐心,而且,不能仅把目光放在周正龙的照片上面。我们知道,周正龙的照片是2007年10月3日拍摄的,照片被公开后,一时间,陕西发现华南虎的说法似乎就被坐实了。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早在2007年9月份,连张纸老虎的照片都还没有,陕西省林业厅虎调队就已经形成了“镇坪有华南虎存在”的所谓调查报告,而镇坪地方政府更信心十足地打出了“游自然国心,闻华南虎啸,品镇坪腊肉”巨幅广告。事后我们得知,陕西省林业厅虎调队的所谓调查报告,并没有得到权威专家的认可,倒是有专家指出,以规划中“镇坪华南虎自然保护区”的面积,根本不具备华南虎生存的条件。
但这并不妨碍镇坪地方政府的大肆宣传,当地林业局长声称:“这将是我们镇坪最闪亮的名片。”而在林业局的门口,“野生华南虎保护办公室”的大牌子也迅速挂了出来。巧合的是,“闻华南虎啸”的广告牌树起不到一个月时间,绝迹几十年的华南虎就十分听话地乖乖现身,并在前猎户周正龙的身前摆好pose,任由周正龙拍下70多张照片。傻子都会对此产生怀疑,可镇坪地方政府和陕西林业厅却似乎连傻子都不如,二话不说就花巨资买下了周正龙的纸老虎照片,并且承诺版权继续归周正龙所有。
我不相信那群精明的官员会傻到这种程度,也不接受权威动物学家解炎“地方干部也是受骗者”的说法。从时间顺序上说,他们欺骗公众的时间在周正龙拍摄纸老虎之前,即便纸老虎照片的拍摄确系周正龙的个人行为,那么,也只能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来解释,正因为“闻华南虎啸”的谎言需要另外的谎言来充实,他们才罔顾常识、罔顾科学地为周正龙的纸老虎照片提供“专家论证”的条件(我甚至怀疑背后藏有见不得人的勾当),并言之凿凿地为纸老虎照片的真实性背书,由此,镇坪地方政府和陕西省林业厅的官方形象与纸老虎照片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
为了发展旅游而杜撰和虚构主题并非镇坪地方政府和陕西省林业厅的发明,我在《旅游产业,浮躁背后的萧条与破产风险》一文(发表于《民主中国》2007年5月号)中就曾指出这一严重违背事实的问题的大量存在。在所谓刺激经济发展的“良好愿望”下,以政府(而不只是官员个人)的名义公然撒谎,显示公权力有沦为谎言生产机器的趋势。对它来说,常识、科学、真相都不重要,只要能来钱,一切都可以放手去做。
考虑到中国权力社会的特点,我们绝不能低估这种利益驱动型谎言的生产能力。更可怕的是,对于试图揭示真相的人,那些制造谎言的人总试图动用公权力进行打压。在网络舆论开始对周正龙纸老虎照片产生疑问之后,有记者来到纸老虎拍摄现场作实地考察,但很快被当地公安部门阻拦。记者被带往公安局后,警察“拷走了照片,同时删除卡上的内容”。如果说阻拦记者上山可以用害怕记者被老虎吃掉的理由做解释的话,那么,删除记者相机内的照片又是为何?谁给了警察这样的权力?而《广州日报》记者何涛在镇坪采访期间,由于感觉人身安全没有保障,吓得四处换宾馆,这又是为什么?
种种迹象表明,陕西有关地方政府在纸老虎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值得深入挖掘。没有权力意志的默许和纵容(乃至直接参与),周正龙的纸老虎照片不可能登上大雅之堂。在陕西省林业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权力的意志更直接为纸老虎的可信性背书。迄今为止,参与此事的官员既不承认纸老虎有造假的嫌疑,也不为他们的错误公开道歉,百兽之王式的绝对权力仍然试图维持他们“一贯正确”的面目,不肯对社会舆论负责。
只可惜,作假者低估了以互联网为信息枢纽的现代传媒力量。几乎在华南虎照片被公开的同时,网友就对照片的可信性提出了质疑。其时正值十七大召开之际,传媒管制政策趋紧,“纸老虎”这一看似不太具有敏感性的话题便成了网络关注的中心,由此开始,陕西镇坪政府及省林业部门被迫一步步修补谎言中的破绽,却使更多的破绽暴露出来。事实上,“网友”从来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当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1.6亿,它已囊括了社会各界人士,其中不乏各专业领域精英。借助网络传播的扩散速度,中科院研究员傅德志以及众多传统媒体的记者迅速置身这一话题,用无可辩驳的科学常识和现场调查,层层揭开了这一弥天大谎的包装。这时候,网络再次承担了虚拟公民议会的角色,睿智、幽默而有韧性的网友成为不断质疑的议员,而各专业领域人士则主动充当了听证会的发言人,其中包括图象处理专家、专业摄影师、动物学家、植物学家,乃至于有人用微积分和线形代数的数学专业知识对照片加以分析,得出了纸老虎造假的结论。
纸老虎的骗局被戳穿了。更令人快慰的是,这一谎言制造机制同样被证明是纸老虎,虽然权力在手,最终他们还是输给了网民这群踊跃的“打虎者”。可是,到目前为止,果断介入北京电视台“纸包子”事件的官方权威还在保持沉默,因此,严格来说现在还不是纸老虎事件形成定论的时候,出自周正龙之手的纸老虎,目前仍有气无力地叫啸山林,没有被彻底打倒,这也就是说,纸老虎得以产生的环境犹在。如果新闻主管和司法部门不及时、有力地对事件展开调查,痛打这只落水的纸老虎,那么,类似纸老虎事件的弥天大谎还会继续被编造出来。

Monday, October 29, 2007

[原创]我们的社会应当给老人免费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

文章提交者:鲫鱼湖 加帖在 原创评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今天早晨碰到一件非常郁闷的事。不到7点,我上了辆无人售票的702公交车。上车的还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太婆。老太婆刚刚坐下,司机就对老人说投两块钱的币。老人一边举了举手中的“老年证”一边说“我有老年证”。司机丢出硬梆梆的话:“有老年证也没用。702是专线车。不优惠。这是规定。快投币。”老人没有投币,仍然坐着。司机吼道:“不投币就下去。坐其它的车。”老人说只有这路车到。司机却不管,硬是在下一站把老人赶下了车。老人颤颤微微地下了车。司机是个女的,年纪也不轻了,至少过了40岁。还过上十年的光景她也要退休,成为老年人。不管怎么说,她都终究有一天要成为老年人的。她怎么一点同情心都没有,硬是将可以做她母亲的老人赶下了车呢?不就是少付了两元钱吗?这个女司机的做法固然不近人情,并且可恶。但是,她只不过是为了饭碗问题在执行着规定。老人不能凭“老年证”免费乘坐专线车车,其主要责任在这个规定。我不明白,怎么要制定出这样极不讲人情又不讲道理的规定。既然老人凭“老年证”可以免费乘坐公共汽车,那么所有的公交车都应该向老年人免费(不应该是持有“老年证”的老人。难道只有“老年证”才是老人吗?)。为什么要作出这个限制性的规定,专线车就不允许持有“老年证”的老年人乘坐呢?这有什么道理呢?难道制定这个规定的人会长生不老吗?或许他们老了之后,有专车出行吧。诚然,允许所有老年人免费乘坐市区内的公共交通工具,公交企业在经济上要造成一定的损失。但是这个损失是必须的。公共交通毕竟是公用事业,它必须承担起一定的公益责任。当然,政府在这方面应该担当起主要的责任,给公交企业予以足够的财政支持。我们的社会已经步入老年社会。而且老年人越来越多。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摆着我们面前一个十分紧迫和十分重要的大问题。“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乐”,我想不仅仅是解决老年人的衣、食、住这些基本生存问题,还应该解决老年人的行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应该让老年人出行方便。我以为,像老年人乘坐公交车、上公园、图书馆、展览馆等都应该免费。社会有责任向老年人免费提供一些基本的公共服务。向老年人免费提供公共服务的程度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记得在重阳节的那几日,尊老爱老的活动热热闹闹,老人们享受着社会的关爱。这种对老人的关爱,应该在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应该是方方面面,应该是让老人得到切实的实惠,应该让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

Wednesday, October 17, 2007

全国艺术基金真是太好糊弄了!

 全国艺术基金真是太好糊弄了!
  无言
  前几天到书店里去,看到某位名人主编的《清代戏曲发展史》(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上下两册,92万字,洋洋巨制,装帧也颇为精良,扉页还印有“此项目为全国艺术科学八五规划课题”。笔者十分欣喜,虽然觉得售价98元有点贵,但还是毫不犹豫地买回家。
  一回到家,连忙拜读大作。但越看越气愤,觉得这98元钱花得真冤!用“错误百出”来形容,实在是太小看她。用红笔边看边圈,满纸鲜艳,耀人眼目!本想把书一扔了事,但觉得钱花得实在太冤,因而摘录一二,希望他人不再叫冤。文中摘出该书第20页、第22页中错误,以免他人告我诬蔑。
  一、第20页:
  该页正文26行,注释二条,错误如下:
  1、正文第3行:“只有别号而存有传奇者,如惕三道人《云石会》,”
  按:《云石会》的作者名包燮,字惕山,号惕山道人。可见作者连最基本的一些著作,如《明清传奇综录》、《中国曲学大辞典》都没有读过。(计1处错误)
  2、正文第10-11行引用了郭棻《蚺蛇胆原序》中文字:
  原引:“今有《后疏》一折,借黄门口吻,指前代弊政,缙缋陋习。”
  按:查作者所引的《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第1524页,原文应为:“会有以《后疏》一折,借黄门口吻,指前代敝政,(扌晋)绅陋习。”(注:括号中为一字,电脑无此字)作者所引文字共20个,错4处,共5字。(计4处错误)
  3、正文第14行:“孙郁反映李隆基和杨玉环故事的《天宝曲史》。”
  按:此句不完整,中学生也知道是病句。(计1处错误)
  4、正文第15行、第17行:“《千忠戳》”
  按:应为《千忠戮》。(计2处错误)
  5、正文第20行、第21行:(指《千忠戳》中“收拾起大好河山一担装”一段唱,《长生殿》里“不提防余年值乱年”一段唱)
  按:《千忠戳》,应为《千忠戮》。“收拾起大好河山一担装”,应为“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不提防余年值乱年”,应为“不提防余年值乱离”。(计3处错误)
  6、正文第23行:引文中“郁积其无聊不平之慨于胸”,原文为“郁积其无聊不平之概于胸中”。(计2处错误)
  7、正文第25行:“而我之性情,而盘旋于纸上,”
  “而盘旋于纸上”句前漏引“爰借古人之性情”八字。(计1处错误)
  8、注释1:郭棻《蚺蛇胆原》
  按:应为《蚺蛇胆原序》,漏一字。(计1处错误)
  本页至少有15处错误。
  二、第22页:
  该页正文26行,注释3条,错误如下:
  1、正文第三行:“《瑶公梦》、《玄地成佛》”
  按:应为《瑶台梦》、《立地成佛》,错二字。(计2处错误)
  2、正文第4行:“清代前期文人剧作的杂剧演出,已较为稀少,主要以文人创作的传奇演出为主。”
  按:“清代前期文人剧作的杂剧演出”,据后文,应为“清代前期文人创作的杂剧演出”。(计1处错误)
  3、正文第12-13行引文:“传奇至于今,亦盛也”,“惟欲新人耳目上”。
  二句原文为:“传奇至于今,亦盛矣”,“惟欲新人耳目”。错一字,衍一字。(计2处错误)
  4、正文19-21行,原文引用了孔尚任《桃花扇凡例》语:
  每本传奇,每一长出,例用十曲,短出例用八曲。优人删繁就简,只用五六曲。去留弗当,辜负作者之苦心。今于长折,止填入曲,短折或四或六,不会再一同删故也。
  按:此段引文,作者只注《桃花扇凡例》。作者喜引的《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第1605页文字为:
  各本填词,每一长折,例用十曲,短折例用八曲。优人删繁就简,只歌五六曲,往往去留弗当,辜作者之苦心。今于长折,止填八曲,短折或六或四,不令再删故也。
  按上面文字,计有8处错误。
  5、正文第21-22行:“杨恩寿《词余丛话》转录和肯定了孔尚任这段精彩论述后,”
  按:杨恩寿《词余丛话》并未转录上面所引全文,录止于“作者之苦心”。(计1处错误)
  6、正文第24行:“庶成真目”
  按:原文为“庶成真面”。(计1处错误)
  本页至少有15处错误。
  不想再引他页,有兴趣的自己去看看!!
  三、颇有感想
  这样胡编乱凑而成的书竟是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成果,不知规划办是如何把关的。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评审,就本人来看,随意性很大。前两次课题中,某纪念馆的某某、文化部的某某,在清华电子检索期刊中未见一篇署名文章,获得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某位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没有一篇前期成果,竟也获得了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有些课题,他人专著都出了多本,竟然也能立项资助。
  请问各位评委:
  你们的标准是什么?
  你们乱扔国家的钱,于心是否有愧?
  你们是否想过没有研究能力的人不但浪费了国家的金钱,还会误导读者,还可能毁坏研究资源?

Wednesday, October 10, 2007

知识分子的品质

南风窗 2007-10-05 如今,要对知识分子群体作出范围明确的界定,即使不是不可能,也将是十分困难的。唐太宗李世民看到新科进士们鱼贯而入的情景,欣喜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皇朝时代的知识分子就是指这些奋力博取功名的读书人,他们把服务皇朝作为毕生目标。及科举废除,读书与做官拉开了距离,同时,知识分子与官府也拉开了距离。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不断增强,他们对政治权威已不再言听计从。就是在50年前,把有知识的人称为知识分子仍然不会发生理解上的困难,也大体上是准确的,但到了今天,在大学教育已开始普及之后,再用旧的标准定义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概念它就太宽泛、太笼统了。但是,人们仍然毫无困难地沿用知识分子的概念,它依然是一个确有所指的概念,尽管没有用清晰的语言去界定其范围。人们在使用它时,是指这样一个人群,他们立足于自己的专业所学,对社会责任有所担待,对历史进步有所推动。很多人最容易想到的知识分子的典范,就是鲁迅和胡适这样的人物。不能以当权与否判断一个人是否知识分子。没有人会否认,捷克前总统哈维尔是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而同样是总统的萨达姆,则很少有人会把他与知识分子联系起来,虽然他并不缺少“知识”,既写小说又写诗。知识分子群体的特征依然鲜明。把知识分子的概念理解为对知识的掌握,不如把它理解为一种品质,用独立的精神,实事求是地探索真理的品质。“朝闻道,夕死可矣”,表达了求真的最高境界。对道的热爱和探求,与任何功利目的无关,超然于物质利益之上而不患得患失。掌握真理带来的愉悦和满足,不屈从于现实中的恐惧。从这个角度看,知识分子的标志之一在于他有无精神的独立。他是把自己的思考建立于事实之上,还是建立于对自身利益的关切之上?他是勇敢地迈出步伐,独立行走,还是由于懒惰和怯懦,必须依赖保护人的摇车?他如果没有摆脱精神依附,即康德所说的不成熟状态,就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知识在本质上不是书本展示给我们的现成结论,知识的本质是发现,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人们才拥有更多发现的可能。因此知识分子在本质上也不是熟知现成结论的人,知识分子要发掘未知事物,探求蕴藏在事物之中的原则,揭示假相背后的真相。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教育如果停留在向学生强行灌输那些所谓的标准答案和“真理”上,根本就是反教育的。它不是培养能对社会负责的知识分子,至多是在批量生产零件式的个体。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最大责任,是向人们展示更好的生活前景,这也是知识的价值所在。他们可以是思想家,也可以是行动者。作为思想家,他们用自己的思想之光,给正在路上艰难行走的人们增添信心;作为行动者,他们不是为行动而行动,而是践行自己的思想。中国在20世纪初出现了一批人格高大、品质卓绝的知识领袖,他们既是忧国忧民的思想者,又是不屈不挠的行动者,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锷、蔡元培等等,优秀人才如此集中,并同时站到了时代潮头,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他们真诚地追求和献身民主事业,使这段短暂的历史成为中国最有希望走上民主道路的时期。孙中山矢志共和,努力实行天下为公的理想;宋教仁意气风发,志在议会民主,拒绝袁世凯许诺的高官厚禄,领导国民党取得了议会第一大党的地位;黄兴和蔡锷在一个军阀林立、军队为王的社会,主动放弃兵权,为军队不干预政治作出表率。不幸的是,我们这个民族注定要继续在苦难中挣扎下去,它让阴谋诡计战胜了卓越不凡,让血腥暴力击碎了良心和真理。民主英雄名虽就,却功不成。后来人常以实用的、权谋的观点轻薄地指责他们天真,不懂国情,这是对民主理念的亵渎。这些只能理解权力的人,不但缺乏对伟大高远的心灵的理解力,他们也不懂得,真理的价值和魅力,往往不在于取得眼前的一时胜利,不在于成功夺权,而在于为人类世界指明希望和出路。拒绝投机,拒绝不择手段搞垮对手,拒绝表面胜利的诱惑;民主的果实只有用民主的方式才能得到,这正是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对民族而言,他们失败的地方,也是他们最辉煌的地方。今天,他们坚持理念的精神比他们的思想对我们有更大的启迪意义,我们仍需时时回顾这份遗产,从中汲取思想养分和精神力量。

Monday, October 01, 2007

阮思余:提高首付比例岂能有效抑制楼价?

阮思余:提高首付比例岂能有效抑制楼价?

[ 作者:阮思余 | 转贴自:《新快报》 | 点击数:16696 | 更新时间:2007-9-28 | 文章录入:1 ]

9月22日,北京大学经济所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冯科先生在贵报发表《提高首付将有效抑制楼价》评论文章,指出,为有效抑制房地产市场的投机,央行将出台提高第二套住房首付比例到四成,商业用房首付比例由目前的四成提高至五成,而首次购房和二手房购买并不受此规定的限制,这一规定改变了以往单独的片面的从供给的角度进行的失败的调控,因为它是从需求的角度抑制了购房人的能力。因而这一做法无疑将是十分有效的。

笔者实在不敢苟同这种简单化的观点。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是,当前房地产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是什么?主要原因在哪儿?如果我们在没有搞清楚这一问题的真实原因之前,只要政府出台一个措施,就简单论证其将有效抑制楼价,那将是十分荒唐、也是十分悲哀之事!

中国问题的复杂性往往不在于简单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问题。仅举一例予以说明。2001年的时候,内地某市区房价仅售1000—1500元一平方米,卖了一段时间效益不好,当时浙江商人准备从此撤资,也就是降低价格售楼。当地市政府为了保持楼市的繁荣,向开发商承诺,不到两年房价将涨到3000余元。结果印证了地方政府的“英名判断”。此后该地楼市一直很旺。保持了地方政府所预想的“繁荣楼市”。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是供给与需求所能解释的吗?诚然,非也。当前房价居高不下,近年中央政府出台的相关抑制楼价的文件还少吗?管用吗?为什么不管用?问题的根源在哪儿?

由此看来,我们的房价问题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更多的是一个复杂的政治问题。如果地方政府在此问题上不能够有效作为,不管中央政府出台多少政策,如何提高首付,恐怕都将无济于事。在分税制之下,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大力开发房地产市场无疑是一个可以让其大捞政绩、大获油水、也是让其大获其利之举。相比房地产而言,其它的行业恐怕都无此优势。

地方政府没有意识到房地产市场已经超出了经济问题的范畴,而延展至政治问题吗? 恐怕亦是非也。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就是打着市场化的招牌,不断升值,再升值,继续升值,持续升值的。这中间,地方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诚然,这一源头必须追溯到90年代末期中央主导的房地产市场化的政策。这不是政治问题,是什么问题?

不少开发商的难处现在也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他们怨声载道,因为他们成了替罪羊,毕竟他们的不少收入被地方政府给拿走了。为了保持一定的利润,他们又不得不提高房价。地方政府对此则漠不关心。我只要能够保持我那份收入就可以了。至于高房价和我没有关系。反正我又不用自己掏钱买那么高的房子。

当前的尴尬在于,这种市场化的进程是不可逆的。最近一段时间,如果我们这样假定,不是每个地方政府都在助纣为虐(促进房价飙升),就算有些地方政府想控制房价以获得另一种政绩,恐怕亦是很难之事。因为市场有其自身的运转轨迹。这就是市场经济是一个固有的排斥外在干预的自我调节系统。

既然房地产市场与地方政府有着如此特殊之关系,岂能通过简单的提高首付就能有效抑制房价?因此,问题也就没有那么简单。退一步讲,如果能够抑制房价的话,那也只能抑制那些中小投资者。问题是,中小投资者占整个房地产市场的比例有多大?他们对房地产市场的飚升价格有多大影响?

对于那些实力雄厚的买家,提高一层首付无疑是杯水车薪。其影响实在不大。更何况现在的房地产投资大多都是异地投资,即有钱人在经济相对其所在地而言较差一点的地方投资。台港商人在大陆投资买房,沿海地区在内陆投资买房,东部地区在西部地区投资买房就是明证。如此情形,提高一层首付,影响更是不大。
同步带 三坐标 wordpress主机 普陀山旅游 新疆旅游 三清山旅游 张家界旅游 黄山旅游